歷史書也分很多種,正史、編年、雜史、傳記政書、史評、匯編、紀事本末、通俗小說演繹等等。

為什么年紀越大,反而越喜歡看歷史書,因為在歷史的長河里,你看到的其實還是自己的影子,而影子有你想要的答案,不管答案是否正確,最后哪怕能夠得到一個模糊的答案,可能最后那一刻,你會知道自己這輩子沒有白來

職場咨詢里面,確實發(fā)現(xiàn)很多職場人對歷史很感興趣,這其實是一個好現(xiàn)象。

就像做實驗,我們都希望獲得可靠的方程,那么你可以通過嚴謹?shù)睦碚撏茖?dǎo);也可以通過合適的數(shù)據(jù)支撐來擬合,其實目的都一樣的,預(yù)測未來,因為這才是最吸引人的,對未來的好奇,其實是支撐我們不斷往下走最大的動力。

而歷史也提供了這樣的兩條路,你可以通過探尋歷史的痕跡,理解這個社會發(fā)展的本質(zhì);同理,正向推導(dǎo)太難,就逆向參考結(jié)果好了,可能同樣的場景,同樣的結(jié)果,只是換了一個時間軸而已,你和千年前的那個人,期待的也是同樣的結(jié)局。

所以看歷史,當(dāng)你有時候扼腕嘆息,覺得XXX如果怎么樣、怎么樣做,就能夠改變歷史的時候,一定要提醒自己,歷史是無法改變的。

1能夠被歷史記錄下來的人,本來就是那個時代的鳳毛麟角,他能夠出現(xiàn)在那個位置、那個段落里面,就肯定說明他的過人之處,換句話說,歷史舞臺,不是誰都有上場的機會。

比如和珅,他怎么會不清楚嘉慶對他的敵意,真正到了那一刻,他怎么投降都沒用的;比如年羹堯,如果他不是那么狂,最后的結(jié)局就會好?而且,你又怎么知道,他真的是那么狂妄、做事離譜的一個人,狡兔死,走狗烹只是戲言嗎。

2歷史是人抒寫的,只要是人抒寫,不管你再怎么客觀,筆觸下還是流露出自己的主觀判斷,所以文字是會騙人的,就是在于詳略得當(dāng)?shù)牟皇菤v史,而是作者的筆法,歷史里面沒有省略,每一秒都有背后的意義,但是你不知道而已。

所以我們看歷史,一定要以愚者入局,先把自己放低才行。

然后再把自己帶入到那個時代的來龍去脈里面去,你才有可能真正窺探到一點點歷史背后的真意。就像我們讀文章,可能你讀過去也就讀過去了,但是如果你帶入到作者所處的歷史場景中,你會更理解,在這一刻,他為什么會說這樣的話,為什么會首先說這樣的話,然后你才會理解他,還有哪些話是沒有說的。

歷史呀,就是這么有意思,有時候想想,歷史真的跟鏡子一樣,我們以為看到了過去,其實也就是看到了過去而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