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上的10月1日

主要事件:

1:1910年10月1日——九廣鐵路(英段)(現時為港鐵東鐵線)通車

2:1930年10月1日——中國收回威海衛(wèi)租界

3:1946年10月1日——長春電影制片廠成立

4:1949年10月1日——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

5:2010年10月1日——“嫦娥二號”衛(wèi)星在西昌發(fā)射成功

1910年10月1日——九廣鐵路(英段)(現時為港鐵東鐵線)通車

港鐵東鐵線(MTREastRailLine),原稱九廣東鐵(KCREastRail),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(qū)境內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,于1910年10月1日開通運營,代表色為淺藍色。

港鐵東鐵線途徑香港新界北區(qū)、元朗區(qū)、大埔區(qū)和香港九龍半島的沙田區(qū)、九龍城區(qū)、油尖旺區(qū),香港島中西區(qū);起于羅湖站,止于金鐘站,支線起于落馬洲站,止于上水站。

港鐵東鐵線運營全長46千米,全線共設置16座車站,其中有4座高架站,9座地面站,3座地下站,列車采用9節(jié)編組列車,最高速度為120千米/小時。

1864年,曾在印度發(fā)展鐵路初期擔任重要角色的英國鐵路工程師MacdonaldStephenson首先提出興建一條連接中港兩地鐵路的構思,可惜當時并未獲得北京的清政府以及在香港的主要商家支持。有關建議一直被擱置,直至30年后才再次得到認真考慮。

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九龍至羅湖的九廣鐵路英段的工程展開。

清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,清政府成功舉債150萬英鎊,用以興建羅湖至廣州的廣九鐵路(華段)。

清光緒三十六年(1910年)10月1日,九廣鐵路(英段)開通。通車初期共有七個站,分別是九龍站(臨時站)、紅磡站(至1921年)、油蔴地站、沙田站、大埔站、大埔墟站(1910年11月前為旗站)及粉嶺站。當時為單線鐵路,除了九龍總站(尖沙咀站)外,所有車站均建有二個月臺。英段沿線建有五條隧道,分別位于油麻地站以北、筆架山、馬料水以南、馬料水以北及大埔滘。

清光緒三十七年(1911年)10月8日,廣九鐵路(華段)開通,至廣州的直通車開始營運。




1930年10月1日——中國收回威海衛(wèi)租界

在92年前的今天,1930年10月1日(農歷1930年8月10日),中國收回威海衛(wèi)租界。

1930年10月1日,中國與英國歷時9年的關于交收威海衛(wèi)的文涉方告結束。由中國外交次長、接收威海衛(wèi)專員王家楨與英國駐威長官莊士敦,在英國威海衛(wèi)行政長官署前,舉行了中英交收典禮。英國殖民統(tǒng)治32年之久的威海衛(wèi)終于歸還了中國。在上午正式舉行的交接儀式上,曾當過宣統(tǒng)皇帝老師的英國駐威海衛(wèi)大臣莊士敦將海軍及蘇格蘭陸戰(zhàn)隊召出舉行臨別閱兵式。

威海衛(wèi)位于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,是一個海防衛(wèi)所,瀕臨太平洋黃海海域外海,距離煙臺青島都在百公里之外,西連寧海州(今牟平),距離蓬萊百公里左右,與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旅順口勢成犄角的煙臺形成三角之勢,共為太平洋黃海海域以及渤海鎖鑰,拱衛(wèi)京津海上門戶(威海距離京津1千里左右)威海衛(wèi)原為濱海漁村,漢稱石落。

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東端,地處北緯36°41′~37°35′,東經121°11′~122°42′。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,北與遼東半島相對,東及東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,西與煙臺市接壤。東西最大橫距135公里,南北最大縱距81公里,總面積5435平方公里,其中市區(qū)面積731平方公里。海岸線長985.9公里。

1898年,英國通過《中英議租威海衛(wèi)專約》,威海衛(wèi)淪為其殖民地。

1921年12月,中國政府代表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。此后中國政府便就威海衛(wèi)租界問題與英國政府開始了長達8年的交涉。

1924年6月曾訂立《交收威海衛(wèi)專約》29條,后曹錕倒臺,英國政府借機將此案擱置。直到1930年6月雙方才重開談判。

1930年10月1日,中國收回了被英國強行租借了32年之久的威海衛(wèi)。是日,中英收交威海衛(wèi)典禮,在威海衛(wèi)英國行政長官署前舉行。當時中國的外交次長、接收威海衛(wèi)專員王家楨,與英國駐威海衛(wèi)行政長官莊士敦,同時出席威海衛(wèi)收交典禮。






1946年10月1日——長春電影制片廠成立

在76年前的今天,1946年10月1日(農歷1946年9月7日),長春電影制片廠成立。

1946年10月1日,長春電影制片廠成立。簡稱“長影”,前身為東北電影制片廠,1955年改為現名。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起來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電影制片廠,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。長影創(chuàng)下了六個“第一”:新中國的第一部木偶片、第一部動畫片、第一部科教片、第一部短故事片、第一部長故事片和第一部譯制片都是在長影誕生的。





1949年10月1日——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

在73年前的今天,1949年10月1日(農歷1949年8月10日),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。

下午2時,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北京舉行第一次會議,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、朱德、劉少奇、宋慶齡、李濟深、張瀾及全體委員宣誓就職,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。

下午3時,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。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: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。朱德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:“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(zhàn)員、工作員,堅持執(zhí)行中央人民政府和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,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,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,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,鎮(zhèn)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?!?/p>

隨后,聶榮臻乘先導車,率領受閱部隊,接受毛澤東、朱德、劉少奇、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。受閱部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99師、炮兵第4師、戰(zhàn)車第3師、騎兵第3師、獨立第207師第619團、空軍1個飛行中隊以及海軍部隊代表等1.64萬余名官兵組成,共動用飛機17架、火炮119門、坦克和裝甲車152輛、汽車222臺、軍馬2344匹。

下午5時,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.






2010年10月1日——“嫦娥二號”衛(wèi)星在西昌發(fā)射成功

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,搭載著嫦娥二號衛(wèi)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點火發(fā)射。

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“嫦娥二號”,1日傍晚在西昌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由“長征三號丙”運載火箭發(fā)射升空。在飛行了1533秒之后,嫦娥二號實現星箭分離,衛(wèi)星入軌。

“嫦娥二號”衛(wèi)星在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(wèi)星“嫦娥一號”備份星基礎上進行了技術改進和適應性改造,其主要目標是為中國探月工程二期“嫦娥三號”任務實現月面軟著陸,驗證部分關鍵技術,并對“嫦娥三號”預選月球虹灣著陸區(qū)進行高分辨率成像,同時繼續(xù)開展月球科學的探測和研究。

捆綁有兩個助推器的“長征三號丙”運載火箭屬于中國“長征三號甲”運載火箭系列,本次航天發(fā)射,“長征三號丙”運載火箭的任務是將“嫦娥二號”衛(wèi)星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、遠地點高度約38萬公里的直接奔月軌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