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創(chuàng)多樂西東西兒童教育
多樂西
英語牛娃規(guī)劃老師傅
把普通孩子推成小牛娃,幫你抓重點,避爛坑,英語自由
大家好,我是多樂西。全是熱點的奧運結(jié)束了,我一個都沒追,這個夏天我一直在拆解新課標、研究新英語教材,算是深耕我自己的賽道了
這周,本來該上點新干貨,但官方上周有幾個動作,我覺得全體小學生家長,很有必要嚴肅了解一下。
1
第一件事,教育部發(fā)布了新教材目錄。這件事群里大家有在聊,因為官宣了38個版本的英語新教材,都是從3年級開始的。
小學1、2年級哪里去了?
1年級不正是啟用新教材的最佳時機嗎?
第二件事,我們所有家長最最關(guān)心的問題——“我家娃x年級,改不改新教材?”
我在《》找到了答案。重點摘出來了:
1.語文,1-9年級,全改。19年起,各省市就統(tǒng)一用“部編版語文教材”了,不存在版本問題,改起來也方便。
2.其余學科,從小學到初中起始年級啟用新教材。
舉個例子,娃A,9月份上3年級,學校開了英語,娃B開學8年級,要開始學物理。那么A的英語教材、B的物理教材,今年都用新版。
3.啟用新教材,分為三步走:
2024年,一年級語數(shù)、三年級英語、七年級各學科全換,八年級物理、九年級化學也換教材。
2025年,二三年級所有學科、八年級所有學科啟用新教材,九年級物理也啟用新教材。
2026年,四五六年級所有學科啟用新教材,九年級也全面啟用新教材。
給娃準備新學期教輔時,咱記得多問一嘴別買錯了~
落實下來的話,各地也許會有微調(diào)。比如某些地區(qū),今年4、5年級也改用了新英語教材。自家娃今年到底啥情況,建議還是和學校確定一下。
咂摸了幾遍這個三步走,1起(1年級開始學英語)的情況,還是沒提……
那大膽開個麥:
推測1:有網(wǎng)友提到,原本的1起,今年又換回3起了。新教材目錄里1、2年級的缺失,是不是意味著,1、2年級不統(tǒng)一開英語課了?就兩節(jié)課,教材再好也發(fā)揮有限,不上就不上
基于推測1的推測2:小學1、2年級的英語課開設+教材選用,自主權(quán)給到各地區(qū)、各學校。那么之前重視的,就放開手腳,或者沿用之前的優(yōu)質(zhì)教材就好;之前不重視的,可能就上面1了?
2
上篇文,我和大家細掰了新英語教材里的亮點,就教材本身而言,實在是改的妙??!
英語抓得早、抓得好的娃,優(yōu)勢實在大大的,那我們可以輕松躺贏了嗎?
能不能“躺”,我有兩個層面的解讀。
1、能否輕松應對新的學、考改革?
大家聽到更多的說法,是“四重一輕”。但其實就是
英語原版化。
考試劍橋化。
1
聽口應用權(quán)重加大。要聽懂多口音、背景雜音里的關(guān)鍵信息。正在逐漸鋪開的中考聽口考試,“說”的這塊,基本就是雅思style。
反應在新教材里,是聽、口的兩大模塊直接怒刷存在感。另外,小學增加自然拼讀教學、初中增加音標教學。
都是倒逼學生脫離“啞巴英語”,把英語用起來。
2
閱讀篇幅加重,非虛構(gòu)閱讀重中之重。23、24年中高考,更驗證了這一觀點。
來自外網(wǎng)、外刊的題源占絕對比例,并且以真實的、科普的非虛構(gòu)閱讀為主要考察對象。我不止一次提示大家,非虛構(gòu)閱讀才代表娃真實的閱讀能力。
2024新版英語教材,小學每單元除課文外,還有拓展閱讀,PBL的閱讀小項目;中學的課文更長、更非虛構(gòu)、更思辨。
3
中國元素明顯增加。不僅體現(xiàn)在閱讀、完型,還放進寫作里,更是拉高了學生使用英語的水平——用英語思維來表達中國的文化。
非常符合新課改“重思維、重寫作”的要求。作為英語聽說讀寫中,最高階(難)的能力,它的出現(xiàn)也代表了教改的決心。
小、初新教材,每單元都有孩子自主去寫的部分。但寫作一直是我們的弱項,能教學寫作的教師也少。它既需要大量的輸入,也需要系統(tǒng)的輸出教學,還是建議用好原版的素材。
又是原版閱讀又是聽說讀寫的,那么,屬于我們原版娃的時代,正式到來了嗎?
2、答案取決于孩子屬于哪一類原版娃
真正的原版娃們
你當然再不用分裂拉扯了,加詞匯量、加閱讀量、重思維、重寫作、聽+說的應用能力,都在你本身的學習內(nèi)容之中、難度之下。
課標、教材的每一點改變,全都改在了原版娃的爽點上。
真正的原版娃我是指:低齡啟蒙,用豐富的英語資源和接近母語的學習方式,努力達到母語同齡娃相近水平的。
這樣的孩子,有優(yōu)秀的聽說表達能力,也有廣泛、深度的自由閱讀,應對KPF、中高考這種國內(nèi)國際的英語標化考試不在話下,順便PK掉純刷題,為應試而學的英語學習者。
你原來咋學,現(xiàn)在就繼續(xù)咋學。
偽原版娃們
與之相對的,則是「偽原版娃們」。
家長們,這個“偽”,沒有貶義。
造成這個(暫時的)結(jié)果,大概率是技術(shù)性失誤,有點破壞啟蒙成果,給娃的英語帶來了一定程度的“瘸腿”。
及時糾正一下就好。主要有3類情況:
?
1.沉迷原版爽文讀物的閱讀牛娃
2.啟蒙晚,沒有聽力鋪墊的大娃
3.啟蒙早,但完全不care輸出的小娃
第1類,沉迷《哈利波特》、《波西杰克遜》等的原版虛構(gòu)故事,并且,以此為原版牛娃、英語達到高考水平的標準。
這就有點片面了。書是好書,故事是好故事,哈利波特的藍思指數(shù)也確實和高考閱讀題差不多。
SoWhat?讀了無外乎是知道一個中外小孩都知道的故事。
英美母語娃能讀哈利波特的,也僅代表娃沒有閱讀障礙、能識不少字了。
我本人是哈迷,也得說句,我們家長怎么看待中文《米小圈》就要怎么看待英文《哈利波特》。
這樣的虛構(gòu)讀物,語言是為情節(jié)服務;這樣的閱讀方式,主要是沉醉情節(jié)的泛讀。
泛讀必須有,但“只有泛讀”一定壞菜!
泛讀的直接作用是積累單詞,
自然而然地,泛讀過程就要以保證流利度、跟隨情節(jié)為先,不要求語法的精細理解,也不需要分析篇章。
還有,如果只讀情節(jié)性強的虛構(gòu)讀物,而忽略知識性、思想性強的非虛構(gòu)讀物,那么孩子積累的主題詞匯也很窄……還不咋考,虧得慌。
▲優(yōu)質(zhì)非虛構(gòu),一抓一大把
一些能讀原版《哈利波特》的孩子,對其中內(nèi)容的理解和思考也是比較淺的。
魔法世界里架構(gòu)清晰的政府部門、難以逾越的血統(tǒng)門檻,以及作者把語言游戲玩到極致的表達,孩子真的讀到味兒了嗎?
▲跑個題,《哈利波特》的解析請看這篇,
重新審視這套爆火讀物
我們當然要以能自讀哈利波特為傲,但不能把虛構(gòu)讀物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劃等號,這個誤區(qū)會讓娃進入高年級后,猛得發(fā)現(xiàn)——
既沒有全面的語言能力,也缺精讀的策略、語法分析能力拉胯、主題詞匯有限,科普、新聞等非虛構(gòu)內(nèi)容難啃……最終造成,沒有辦法應對標化考試。
放心,天沒塌,把劃線的補上就好。你有不少的詞匯量,這些操作只是技術(shù)型調(diào)整而已,可以極快適應。
▲兒童外刊TFK(開學前我會安排少兒外刊、英語報紙的定期返團)
第2類,雖然我家啟蒙晚,接觸英語晚,但也很想用原版的英語好資源,去建立優(yōu)勢學科啊。
這能行嗎?
這太行了!
但同時,我們家長要比娃更先意識到,娃現(xiàn)在面臨的困難,做些微調(diào),完全照搬原版學習法,有可能水土不服。
其一,啟蒙晚的大孩子,缺少前期的聽力輸入。
這時候任務重時間緊,咱也不可能只學英語,那么我們著重要做兩件事,帶娃盡快入門:
1)大量的有效輸入
2)刻意的輸出
大孩子的時間緊任務重,這時候純磨耳朵、一昧地輸入英語,靜待花開,實際上是低效的、是浪費大娃的學習能力的。
其實,大孩子在純聽、純讀的學習中,更容易走神,沒有口頭、筆頭的輸入,這反而是一個寬松的學習環(huán)境。
▲紀錄片《我們生活在中國》
一些刻意的輸出動作,反而能讓大量的輸入更有效。
具體怎么做,我放后面一起說了。
其二,認知和語言能力不一致。
五年級可以讀中文《西游記》,但只能聽懂一點點《小豬佩奇》。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,其實小豬佩奇是目前最適合的素材。
可是,娃沒興趣,有抵觸,家長也有點不甘心……那么再原版的資源都百搭。
比起語言的聽說能力,其實大娃亟需語言的基礎知識,用一定量的基礎詞匯、語法,能夠馬上建立起對這門學科的自信。
更現(xiàn)實點說,忘掉小學的一周2節(jié)課吧,你需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,去應對小升初的分班考、和7年級的高強度英語學習。
并且,大孩子了,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和專注力,能用好基本的學習策略,那么就不要死磕原版不原版的了。
你手頭的任何資源,都應該幫你重點突破:1詞匯、2語法。
長遠看
課外學原版教材,日常讀分級、原版讀物,對孩子的英語能力更好,也更容易適應高考的選拔方式。
短期看
無論跟了什么樣的課、教材、老師,到了小學中、高年級,英語還沒有好好起步的娃,你都應該額外有一部分時間,去擁抱《新概念》。
是不是聽了很多“英語改革啦,新概念不行啦”?
但實際上,這種以詞匯+語法+精讀為主,重基礎知識的英語學習資源——
可以迅速建立大娃啟蒙的學科自信,
至少,能幫普娃順利淌過中考的分流。
第3類,3-6歲啟蒙階段的小娃,不測試不跟讀完全不care輸出。
啟蒙早,輸入量夠,優(yōu)勢當然在你。但和上面的“大娃啟蒙”一樣,一味輸入,靜待花開等輸出,這真的巨坑。
中國小孩啟蒙英語,不要鉆牛角尖啊。
專家和博主倡導的“聽力先行”行不行?非常行!
如果娃2、3歲,甚至更小啟蒙,就好好去聽力先行,純聽也可以,這會你聽得有多地道,未來說的就有多標準。
但如果是沒有足夠語言環(huán)境的娃娃,比如你的幼兒園并沒有開每天有英語教學,家里也提供不了大量的英語對話、英文閱讀之類的。(所以過兩年要移民要去國際校的,忽略這條)
我們成年人拿起書來讀,也得用筆圈圈畫畫,才更能保持專注,也便于之后復習。輪到娃啟蒙英語了,沒有刻意的輸出部分,很容易不過腦子。
大、小娃可以立馬做到的“刻意輸出”
1、跟讀。
分級讀物的話,聽音頻一次就跟著讀一次,這點學而思的ABCReading(RAZ)、喜馬拉雅的牛津樹都做得很好。
換成兒歌、動畫也一樣。娃可以跟唱、跟念重點臺詞,也可以跟做動作~對,做動作也是有效的輸出,代表娃看懂聽懂了英文的意思。
2、做quiz/練習題。
分級讀物自帶的讀后小練習,低齡的原版練習冊,也設計了適合小朋友口頭輸出、筆頭涂涂畫畫等強化記憶的方式,值得一做~
小娃別強求。如果娃小,ta每天只能做1、2題,或者只愿意某幾本書愿意做題,那咱就先這樣。
大娃要堅持。堅持讀完一本,就做完一個quiz?;蛘邔W一個知識點,就完成相應的練習。
剛開始接觸英語的階段,無論大娃小娃,都不要圖做題的量,而是有一個check效果的小動作,讓娃去習慣。
這樣在讀、聽、看的時候,娃就慢慢養(yǎng)成對關(guān)鍵信息的著重記憶了。
3、高階玩法還可以畫思維導圖。
比如做成流程圖,一邊復習主題詞匯,一邊還可以做流程的復述(口頭表達),既有筆頭的輸出,也有口頭的輸出,一書N吃,徹底盤活。
這個輸出倒逼有效輸入的方法,對大孩子、對成年人,都是有效的。
比如,用單詞偵探,去猜閱讀中遇到的生詞:
比如帶娃讀分級時,用圖+簡單表達,相當于另一種形式的“劃重點”:
3
說完“原版”和“偽原版”,我還想說個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:
今年官宣使用英語新教材后,好多人唱衰《新概念》。大意是:原版教材YYDS,新概念路線已經(jīng)不適應時代,應該淘汰。
且不說,到底有沒有“新概念路線”這一路線,新概念和原版教材也從來不是對應面。
適應時代?一門語言要經(jīng)歷什么變遷?
頂多是口水話、網(wǎng)絡熱詞變一變,語言的邏輯變嗎?不變。先聽說,后讀寫的學習路徑變嗎?也不變。正確組織語言的規(guī)則(也就是語法)變嗎?不變??疾鞓藴首儐幔窟@倒是變的,越變越難。
這兩年風很大的原版教材Reach、PowerUp、Think、Unlock、RE,還有早幾年的Let'sGo,以及更古早經(jīng)典的新概念、朗文sidebyside……我覺得都是很好很好的好教材,以后也許還有更fancy更高大上的好教材。
學什么教材,從來不是關(guān)鍵。
對家長來說,能不能找到教好這套教材的老師,才是關(guān)鍵。
對孩子來說,能不能適應這套教材的風格、內(nèi)容、難度,把知識學到手,才是關(guān)鍵。
對家庭的教育規(guī)劃來說,目前階段得首要解決的目標是啥,用什么樣的資源可以解決,才是關(guān)鍵。
網(wǎng)絡上的東東咱看就看了,心里得有把稱。
作為娃的英語學習掌舵人,收起所謂原版路線的傲慢,放下對經(jīng)典教材的偏見,能不能真正為我所用,幫我娃實現(xiàn)目標,才是關(guān)鍵中的關(guān)鍵!
今天就寫到這。
Yours,多樂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