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涉及中國文物時,外國的古董商、學者和博物館館長分別提出過不同的理由,為在境外的中國文物進行辯護。古董商強調(diào)自己是合法購買的;學者認為將文物運到西方發(fā)達國家利于學術(shù)研究的進展,并指責過去中國沒有采取適當措施保護本國遺址,而這些在國外的文物在戰(zhàn)時受到安全保護;一些博物館館長則提出,此舉可以提升西方公眾對中國藝術(shù)的興趣。

希臘、埃及等文明古國都曾面對過這些爭議,國際主義和國家主義之爭在世界范圍內(nèi)廣泛存在,而其背后是某種國際秩序霸權(quán)。例如Merryman主張文物在世界各地應得到適當?shù)姆植迹瑥亩黾痈鲊嗣駥Ρ緡退麌幕恼J識和了解。而在現(xiàn)實中,文物的分布極度不均衡,世界幾大博物館都設有數(shù)量眾多的各國和各區(qū)域分館,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時代的遺留,眾多來自世界各文明的珍寶都需要到這些西方國家才可以看到。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徐堅曾寫作《名山》一書,追溯中國早期博物館發(fā)展背后的思想史脈絡,該書扉頁上寫著“本書封面山西稷山縣興化寺壁畫由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授權(quán)使用”,極具諷刺意味。

05尾聲

近代以來的中國一直彌漫著富強焦慮和文明焦慮——前者是希望在物質(zhì)文明上趕超西方,揖美追歐,實現(xiàn)現(xiàn)代化和強國夢;后者是希望扶起跌入谷底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尊嚴,追求文明復興。

在文物身上,我們能夠看到兩者的結(jié)合。文物在彰顯文明的同時,也讓我們時刻想到西方侵略史的血淚與悲劇。在當下語境中,人們對歸屬權(quán)的討論也時常和國家富強相聯(lián)系,希望以強大的國家為后盾找回失去的文物,重拾文化自信,出現(xiàn)了類似“我們國家富強了,有實力爭取我們曾經(jīng)丟失的文物”這類論述。

【參考文獻】

張自成.《百年中國文物流失備忘錄》.中國旅游出版社.2001年

徐堅.《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》.科學出版社.2016年

陳文平.《流失海外的國寶》.上海文化出版社.2001年

《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:“沒有一件藏品是從中國掠奪的”》,騰訊文化

《這些年,歸來的流失文物》,界面新聞

《老馬回家,大家保持隊形》,南風窗

《被販賣的中國古董:追蹤近代文物流失的兩大推手》,國家人文歷史

季劍青:《“私產(chǎn)”抑或“國寶”:民國初年清室古物的處置與保存》,《近代史研究》,2013(06):62-81+160.

李建:《近代中國文物主權(quán)意識的興起》[J].《東岳論叢》,2015,36(04):26-31;

《從清帝之禁宮到故宮博物院的轉(zhuǎn)變——兼論民初國人文物公有意識的增強》,《理論學刊》,2015(05):122-128.

《民族覺醒下近代中國文物保護思想的嬗變》,《歷史教學(下半月刊)》,2020(03):60-64.

徐玲:《關(guān)乎主權(quán):民國時期的中西文物權(quán)屬之爭》,《歷史教學(下半月刊)》,2011(03):3-9.

沈慶林:《對文物和文物意識的哲學思考》,《中國博物館》,2000(01):20-24.

李飛:《舊物維新:古物觀念變遷與近代中國的博物館事業(yè)》,《東南文化》,2016(03):103-109.

羅國強:《中國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國際法困境與出路——以“鼠首兔首拍賣案”為例》[J].法商研究,2009,26(03):19-27.

楊樹明,郭東:《“國際主義”與“國家主義”之爭——文物返還問題探析》,《現(xiàn)代法學》,2005(01):91-97.